大年初四,用首来听这首客家山歌《一年好景随春到》,时间由肖伟光作词,解梅陈勋华作曲,新年习俗潘倩演唱,传统了解一下梅州的用首新年传统习俗。
作为客家人的时间聚集地,“世界客都”梅州过年的解梅习俗与其他地区有着巨大的不同,具有浓郁的新年习俗客家文化特色。
出入“年界”是传统梅州客家地区过年的习俗之一。腊月二十五是用首“入年界”,家家户户要“送灶君”,时间用五谷祭祀灶君来年五谷丰登。解梅正月初五则是新年习俗“出年界”,再次欢迎灶君归位人间,传统希望灶君保佑人间风调雨顺。
因此,客家人的春节是从年二十五开始的,到正月十五才结束,并分为三个阶段:“入年界”至除夕为准备阶段;大年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;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。
“入年界”后,农户暂停下田工作,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,张灯结彩,大红灯笼高高挂,添置年货准备过年,忙着炙酒、做年糕、煎油果、炸肉丸、酿豆腐、卤鸡鸭。
客家人由中原南迁而来,依山而居,居住地常年湿润,所以客家食物口味浓烈、油量多,利于驱寒祛湿。油炸食品耐保存,也成为过年待客上品。
煎圆、馓子、甜粄、发粄、炸芋圆、南瓜圆等酥香可口的传统小吃,煎炸好用瓶罐收藏,在新春佳节享用。在旧时客家人眼里,“见到煎圆才像过年”,意思是起油锅炸东西才算拉开了过年的序幕。
必不可少的还有以碎花生、芝麻为馅的油角,又名角子,与饺子发音相同,形状也相似。除了表达客家人对中原故土的怀念,也寓意着新一年的日子像油角那样油润。
除夕晚上吃团圆饭,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,表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;饭前要先给祖先倒酒,将酒洒地;席间,老人小孩吃鸡腿,以示尊老敬幼。不可缺少的还有象征团圆之意的肉丸、客家娘酒煮的鸡酒。
从除夕开始到年初三,客厅、厨房和每个房间都要“点年光”,整晚灯火长明,方便一家子行动,又增添节日喜庆热闹气氛。客家传统文化里,灯代表“旺”,“点年光”寓意期盼新的一年家族兴旺,事业红火。客家话“灯”与“丁”同音,点灯兆意“添丁”,合起来就是“财丁兴旺”。
客家有句俗语:“入哩年界禁忌多”,意思是从“入年界”到“出年界”,客家传统奉行的春节禁忌包括:禁打骂小孩;禁打碎器皿;禁讲粗话恶语。年初一忌用不吉利的字眼;米缸不能空,以免一年之中“断炊”;忌洒水、扫地、倒垃圾,称之为"聚财",唯恐把"财气"扫走倒掉;忌上门讨债,认为这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;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,认为年初一口袋让人掏了,可能导致一年都被"掏空";年初三不能杀生,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。
年初五“出年界”,意味年已经过完了。客家俗话“年过初三四,各人打主意”,从这天起,勤劳的客家人收拾心情,准备投入生产或出门谋生。部分客家地区还会将原定清明祭祖的习俗提前到春节期间,人更齐更热闹,也将年初五称为“开小正”,从今天开始走出节期,可以开展家族祭祖活动。
年初七,客家人还有吃“七样菜”的习惯,不同地区七样菜不大相同,都是用它们的谐音来图吉利、平安。客家俗话:“吃了七样菜,各人做零星”,意味着吃了七种菜就要开始干活了,也成为年后的一种开工仪式。
当然,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前仍是过年。梅州不同地区有各不相同的传统民俗活动庆祝元宵:兴宁的上灯、丰顺的埔寨火龙、五华的下坝迎灯、大埔的百侯龙珠灯等,都让梅州的春节氛围感满满。
编辑:李舒宇
审核:蔡颜颜
(作者:文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