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元指数跌破支撑位 110 美元跌至 109.5 美元,导致整个市场出现大幅波动。
我们看到黄金突破了下跌趋势并突破了 1700 美元的阻力位。 这是该资产的一个巨大转折点,因为技术指标自上涨以来首次发出反转信号。
抛售没有基本面催化剂,纯粹是技术性的。 此举源于对通胀数据的预期,交易员似乎准备好看到强劲的数据,因此未来上涨幅度较小。
在 FTT 崩盘期间,比特币出现了大规模抛售。 本周开始于关于 FTX 和 Alameda Research 可持续性的辩论,这是 CoinDesk 的一个故事的结果,表明 Alameda Research 的大部分质押品都以 FTT 代币持有。
推荐阅读 12023 年 3 种低于 1 美元的加密货币,目标远大——Rocketize代币、沙盒和 Shiba Inu
2以太坊濒临 40% 崩盘 – 未来几周 ETH 价格可能暴跌至 3 位数
这非常令人痛苦,因为该代币是由 Alameda Research、FTX 的所有者创建的,并且生态系统已经在多个具有类似策略的项目中出现了动荡。 这意味着 FTT 和 Alameda 相互绑定,一方的失败可能对另一方产生重大影响。
结果,投资者开始将资金撤出 FTX,导致流动性紧缩总计 $6B。 该交易所开始面临问题,因为它无法在一天内处理如此规模的提款,而不是平均每天数千万美元。 这最终导致 FTT 和曾经全球领先的加密货币交易所的完全投降。
在今天的 DIFX 分析中,我们将研究以下资产:
美元已进入盘整阶段
DXY 跌至 109.5 美元,这是先前分析中指示的支撑位。 这是自今年 3 月美联储开始上涨以来,DXY 在日线图上首次跌入一目云。
这是一个巨大的信号,表明我们已经进入美元盘整阶段。 在周四公布 CPI 数据之前,我们可以预期价格走势将徘徊在云端。
突破下行将导致大量多头清算,我们可能会看到价格跌至 108 美元的水平。 另一方面,向上突破可能会产生相同的效果,我们可以看到价格走势接近 112 美元。
经历了艰难的一夜之后,比特币正在复苏
自今年 6 月发生抛售以来,比特币创下新低。
昨天我们看到主要代币的大量抛售,因为 FTT 的崩盘给加密货币生态系统带来了冲击波。 比特币现在的交易价格为 18,350 美元,并已开始收复部分损失。
如果很快就 FTX 的控制权发布了一些明确的信息,那么我们可以假设比特币将稳定在这个支撑范围内,并有可能回到 20,000 美元的范围内。
黄金正着眼于逆转
自上涨开始以来,黄金在日线图上首次升至一目云。 在撰写本文时,该资产的交易价格为 1709 美元。
在 DXY 跌至支撑位的同时,我们看到牛市大幅上涨,突破了 1700 美元的支撑位。 这是一个合并确认,交易者将开始寻找既定的反转指标。
投资者现在可以将注意力转向周四发布的通胀数据,以获取有关资产情绪的更多信号。
欧元有望进一步上涨
欧元/美元已突破 Ichimoku 云,在 1.00 美元上方建立了巨大的看涨势头。 这是该货币对自 2021 年 5 月以来首次在云端收盘。
RSI 位于 59,尚未超买,可能会出现更多涨幅。 如果 CPI 数据没有意外,我们应该会看到该货币对在下一个阻力位出现更多上涨。 下一个阻力位在 1.02 美元。
*****
要了解有关市场的更多信息并开始你的交易之旅,请立即在 Digital Financial交易所 (DIFX) 上注册,以创建你多样化的资产组合。
关于数字金融交易所
数字金融交易所 (DIFX) 是一个中心化的跨资产加密货币交易所,允许用户在多种资产类别之间进行交易,包括指数、外汇、加密货币、金属和商品等。 DIFX 完全保险的数字货币包来自与 Fireblocks 的合作伙伴关系,Fireblocks 是世界领先的加密货币保管人之一。
DIFX 被迪拜加密货币博览会授予“2022 年最值得信赖的跨资产交易平台”,并在 Entrepreneur Middle East 和 2021 年外汇博览会的 2021 年电子商务奖中获得“最佳新交易平台奖”。
要开始你的无限可能之旅,请立即从 iOS 或 Google Play 商店下载该应用程序,或访问我们的 difx.com
交易免责声明
DIFX 不对根据此处包含的任何建议、预测或其他信息进行的任何投资造成的任何损失负责。 本出版物的内容不应被解释为 DIFX 明示或暗示的承诺、保证或暗示,即预测信息将会发生,客户将从此处的策略中获利,或者与此相关的损失可以或将受到限制。 根据分析中的建议进行的交易,尤其是外汇交易和衍生品投资等杠杆投资,可能具有很强的投机性,特别是如果用于预测或分析中提到的条件或假设不符合规定,则可能会导致损失最终如预期的那样发生,而预测并未实现。
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,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godeat.com/news/article2290.html